手術當中可能的風險:
麻醉相關的風險:
經過評估患者癌症的病情後,當手術是必要的治療選擇時。正因為手術,病人必需同時接受麻醉,除輔助手術順利施行外,可以使病人免除手術時的痛苦和恐懼,並維護監視手術當中病人生理功能之穩定,但對於部份接受麻醉之病人而言,或全身麻醉,或區域麻醉,均有可能發生以下之副作用及併發症,這部分的風險尚須由麻醉科醫師評估與把關,若風險明顯過高,麻醉科醫師可能會在說明之後建議不適宜麻醉手術,但仍有少數意外的情形可能發生:
(一)有或潛在性心臟血管系統疾病之病人而言,於手術中或麻醉後較易引起突發性急性心肌梗塞。尤其是年紀較大的病人。
(二)已有潛在性心臟血管系統或腦血管系統疾病之病人而言,於手術中或麻醉後較易發生腦中風。尤其是年紀較大或曾經中風過的病人。
(三)手術時,或隱瞞術前進食,或因腹內壓高(如腸阻塞、懷孕等)之病人,於執行麻醉時有可能導致嘔吐,因而造成吸入性肺炎。
(四)特異體質之病人,麻醉可引發惡性發燒(這是一種潛在遺傳疾病,現代醫學尚無適當之事前試驗)。
(五)藥物特異過敏或因輸血而引致之突發性反應。
(六)麻醉有可能導致短期或長期之神經傷害。
(七)偶發之病變:例如插管拔管後發生的喉部水腫或肺水腫。
手術中手術本身的風險:
(一)困難插管:必要時得作氣管切開術以保障呼吸道通暢。
(二)術中出血:頭頸部血管豐富,手術出血量可以由200或300 c.c.到上千c.c.,通常手術當中需要輸血補充。
(三)偶發無法徹底切除腫瘤的狀況:如腫瘤侵犯或包圍頸動脈壁而無法撥離。
手術後傷口恢復期可能發生的併發症:
(一)大量出血(血管突然潰爛爆裂、血管綁線鬆脫、病人血液凝血功能有問題或肝腎機能不好而易出血、營養不良等等),因為頭頸部有許多大血管,通常離腫瘤都很接近,甚至被腫瘤所侵犯沾黏。必要時得先壓迫止血並再次打開傷口進行探查止血工作。突然的緊急大量出血常常會有生命危險。
(二)傷口癒合不良,如果病人有糖尿病或肝腎病或免疫力不佳營養不良的情形,唾液腺口水分泌物會沿著手術傷口滲漏亂竄,或者淋巴液貯滯導致〝廔管〞形成(這是最常見的手術後併發症,約10%發生機會),嚴重者可能引起大血管爆裂而大出血致命。必要時醫師會進行傷口再次打開以進行清瘡引流、消毒或維持傷口開放換藥,直到長出肉芽後再縫合,癒合過程有時需數週到一兩個月。
(三)傷口感染:口腔為污染非無菌環境,容易滋生細菌,感染毒性強的細菌可能破壞組織再生能力引起潰爛廔管,導致血管破裂或敗血症。
(四)菌血症或敗血症:細菌感染傷口後,如果病人又有糖尿病或肝病或免疫力不佳的情形,病菌便會快速增生擴散進而侵犯到全身血液循環系統中並釋放出細菌的毒素,進一步可能導致多重器官衰竭惡化,嚴重時常可致命。
(五)吸入性肺炎:因為口腔等上消化呼吸通道經腫瘤侵犯或手術切除而破壞其原本結構與功能,使病人比起一般人更容易意外的吸入所吃的食物或飲料到氣管與肺臟中,導致吸入性肺炎,常常可能因此導致病人呼吸衰竭與敗血症而有致命危險。
(六)臉部水腫:因為頸部血管與淋巴循環在手術後導致循環減少或不順暢,使臉部水分貯積而水腫。但是這種情形通常會在隨後數週內漸漸改善消腫。水腫情況嚴重時,可能需要進行暫時性氣管切開術以確保呼吸道通暢。
(七)局部神經肌肉機能障礙:因為少數神經或肌肉在手術中隨腫瘤或淋巴一併切除或破壞,術後病人常會有頸部或肩膀酸痛無力的情形。或者口腔局部變形使進食或說話功能變差。這可藉復健物理治療訓練或藥物治療改善一部分。
(八)上消化道出血:由於生病與接受治療的心理壓力與生理痛苦或副作用,以及體質惡化等等因素,癌症患者更容易發生如胃出血等併發症。密切注意追蹤生命徵象與血液學資料為必要的過程。手術前與手術後給予一定期間的藥物預防或治療也是有效降低此一風險的方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